刈包其實不唸作「ㄍㄨㄚˋ包」!正確讀音曝光,你唸對了嗎?🌶️🌶️🌶️

刈包其實不唸作「ㄍㄨㄚˋ包」!正確讀音曝光,你唸對了嗎?

當年一位台灣女孩把刈包帶進英國倫敦,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饕客前往嚐鮮,從此也讓台灣的國民美食刈包揚名國際,但這個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的小吃,卻有超過半數的人都不知道正確讀音!究竟「刈」這個字該怎麼唸才對?

即刻加入辣新聞官方Line,獲得第一手勁爆消息

加入好友

刈包、掛包、割包…究竟哪個讀音才正確?

刈包是台灣經典的傳統美食,常見做法是將五花肉滷的軟爛入味,搭配酸菜、香菜、花生粉及砂糖,一起夾入香軟如白饅頭的麵皮中,不過近年許多業者將其改良,推出黑糖麵皮、加入萬巒豬腳等各式各樣的餡料,也因此擁有了「台式漢堡」的美名。

刈包普遍被唸作「ㄍㄨㄚˋ」包,不過「刈」這個字的正確注音為「一ˋ」,有割取、以刀切開的意思,而「ㄍㄨㄚˋ」包其實是台語「kuah-pau」的發音,根據教育部閩南語辭典說明,「kuah-pau」規範上的正確寫法應該是「割包」才對,只是「刈」與「割」都是台語「kuah」的漢字俗寫,所以大部分人已經習慣寫作刈包。

尾牙為何必吃刈包?背後原因曝光!

相傳,刈包最早是因為三國時代的名將張飛以刀割開饅頭、夾上餡料才得名,直到福州移民來台後才漸漸被改良成現在的作法。刈包的形狀看起來像是老虎張嘴咬著豬肉,所以也被稱為「虎咬豬」,而台語的「虎」與「福」發音相似,因此也衍伸出吃刈包祈福的習俗。

加上有人認為刈包狀似錢袋,有富貴發財的好意頭,刈包於是成為了吉祥喜慶的食物,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尾牙的餐桌上,都少不了刈包的原因。

資料來源:風傳媒

分享給你的朋友

發表迴響

Facebook
Twitter
Instagram
Tikt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