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/台北報導】疾病起於腸道,連肥胖也不例外!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,腸漏與體內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,而身體的慢性發炎,正是過敏、肥胖、脂肪肝、代謝症候群、糖尿病、自體免疫疾病、腸躁症、心血管疾病、慢性疲勞、關節炎、慢性偏頭痛等許多慢性疾病的罹病主因。
即刻加入辣新聞官方Line,獲得第一手勁爆消息
疾病起於腸道!修復腸漏降低發炎
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:「疾病起於腸道」!若能修復腸漏,將可大幅降低體內發炎的機率,不但能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,甚至能就此遠離慢性病,也包括肥胖的困擾。腸道,正是體內的一道重要的屏障,腸道的功能健全與否,也影響健康的狀態。
肥胖專科醫師吳佳鴻醫師在其新書《腸漏,發炎的關鍵》中分享門診案例,有1位肥胖患者求診,表示平時吃的很少,也有運動,就是瘦不下來,於是詢問患者:「那你都吃什麼?」患者回答:「我都吃麵包、三明治,偶爾喝奶茶,飲料也都是半糖、青菜也盡量水煮,肉很少吃,還有一個星期會去健身房跑步兩次,可是體重還是無法減少,而且覺得愈來愈累…」。
不要執著於「吃少」,而是必須先「吃對」
究竟想靠「少吃多動」減肥,卻無功而返的問題出在哪裡?真相是:不要執著於「吃少」,而是必須先「吃對」。尤其,不要誤以為少吃就等於熱量攝取少,就能減重。我們要思考的應是如何透過調整飲食、吃對營養、改變生活,而不是靠熱量數字的加減運算;生理作用對了,身體自然會回饋正常的體重和該有的健康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,如果是喝下一杯7百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,熱量約6百大卡,和一盤熱量同樣是6百大卡的生菜佐堅果雜糧沙拉,這兩種食物吃下肚後,體內的生理反應其實並不一樣。因為,雖然同樣都是6百大卡,但奶茶和沙拉有著完全不同的成分與營養,會引起體內截然不同的生理反應。身體的細胞在意的是你吃進什麼「營養」,並不會計算你吃進多少「熱量」。食物中的營養就像一把鑰匙,是開啟生理連鎖反應的重要開關,而隨之引發的許多生理反應,造就人體的健康,當然,也包括人體的體重。
吳佳鴻醫師表示,所以,不要執著於「吃少」,而是必須先「吃對」。就算要少吃多動,也要建立在「吃對」的基礎上。先均衡充足地攝取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、礦物質、維生素、植物性營養素,吃對食物、吃對營養,生理反應自然健康正常,也容易產生飽足感,不會因為饑餓亂吃,讓生理運作能夠自然而然步上健康的軌道。
先吃蔬菜,再吃肉,對減肥有幫助
除了要吃對營養之外,吃東西的順序也與健康息息相關,即便是同樣的食物,一樣的熱量、一樣的組成,但吃的順序不同,對健康也會產生不同效果。發表在糖尿病權威期刊《糖尿病照護》(Diabetes Care)的研究報告指出,先吃蔬菜,再吃肉,最後吃碳水化合物(麵包及果汁),比起先吃碳水化合物,飯後的血糖及胰島素濃度都明顯較低,這種吃法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和血糖控制,對減肥也有幫助。簡單說,就是把傳統習慣「吃飯配菜」改成「吃菜配飯」,讓蔬菜成為主食就對了。
資料來源:華人健康網